【傳統】東西方木鞋的碰撞

提起木鞋,你最先想到的是荷蘭木鞋,還是日本木鞋?東西方對於木鞋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傳承。


荷蘭木鞋
木鞋是與風車、鬱金香齊名的“荷蘭三寶”。木鞋同風車一樣,是荷蘭人在同大自然的搏鬥中適應地理環 境的產物。荷蘭位於西歐北部,,瀕臨北海,地勢低平,是“低窪之國”。歐洲許多大河經荷蘭入海,又受全年溼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,幾乎一半的土地浸泡在水中。正是這樣的地理條件,促使荷蘭人在500多年前發明了木鞋。

以前,貧窮的農民買不起鞋子,又不能赤腳在結冰的地上走,於是就把木頭雕空製成鞋底厚實、鞋頭上翹的船形鞋,鞋內填充稻草,可以禦寒。這種鞋穿在腳上又舒服又暖和,於是木鞋就在荷蘭流行起來,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。許多荷蘭人,尤其是農民和漁民仍有穿木鞋的習慣。

木鞋能讓腳掌保持良好的外形,不受壓迫。人們穿木鞋行走時,爲避免鬆脫,腳指須稍彎曲,並帶動腳背、小腿部肌肉運動,腳底又不斷接受按摩,所以青少年穿木鞋對發育頗有助益。


如今荷蘭男士大多魁偉,平均身高1.83米,女子往往頎長,平均身高1.7米,均居世界之首,也許這和他們的祖輩穿木鞋有關。

木鞋取材於荷蘭特有的一種堅硬且無花紋的楊樹。由於原料便宜,且到處都有,加工起來也不是很困難,所以荷蘭人幾乎都會製作木鞋,尤其是南部的居民。


木鞋雖是木頭製作,卻不是木匠的活兒,而是鞋匠的活兒,確切地說更像是雕刻匠的活兒。因爲製作木鞋不像製作其他木器那樣,可以卯榫、粘接、釘釘、拼裝,一隻木鞋是在一塊完整的木頭上鏤刻出來的。

日本木鞋(屐)
日本木屐又稱下駄(geta)。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製成。連歯下駄是指臺下前後兩片屐齒相同的木屐 。只有一齒的稱爲「一本歯下駄」。「一本歯下駄」用於山道的步行,特別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侶和山間野宿者。

一本歯下駄可能源自謝公屐。檯面鼻緒的材質自古多種多樣,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、棕櫚、稻草、竹皮、蔓草、皮革所制。彩色的鼻緒又稱爲“花緒”。

中國木屐
木屐在中國,是漢服足衣的一種,是最古老的足衣。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。晉朝時,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。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,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的普遍服飾。
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。南朝樑的貴族也常着高齒屐。南朝宋之時,貴族爲了節儉也着木屐。杜牧詩雲:“僕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”。

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,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“齒”,目的是爲了雨天便於泥上行走。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,又稱木屐。江南以桐木爲底,用蒲爲鞋,麻穿其鼻。

除了兩齒木屐以外,漢人在軍隊裏還採用了平底木屐,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。不僅僅軍人如此,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,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。

製作屐的材料,主要是木料,故有“木屐”之稱。所用木材有一定標準,以質地密緻堅韌者爲佳,常見者有桑屐,以桑木製成。

在雲南的哈尼族聚居區,人們通常選用攀枝花木,刺通木,紅椿木等木質較軟和較輕的木材,按穿着者腳的大小,肥瘦將木材削製爲小板凳的形狀。此鞋一般長24釐米,高5釐米左右。

▲哈尼族木屐舞
潮汕木屐尤爲有名,不過它的樣子更像是一種拖鞋,但是不分左右腳。以前潮汕人幾乎在家都穿木屐,現在只有在一些傳統節俗上纔會保留這個項目了。
潮汕地區特殊的成人禮“出花園”裏就會用到紅色的木屐,婚禮中也有木屐的存在。相比一些木屐適用場合正式程度不高來說,潮汕木屐算是比較特別的了。

▲潮汕木屐

圖文內容來源於網絡